媒體報導
數位時代

2024.12.30

以四大主軸凝聚各界共識打造韌性未來,全科會引領臺灣產業新局擘畫科技藍圖

全科會在「智慧創新、民主韌性 ,打造均衡臺灣」為概念的推動下,號召各界先進齊聚建言,能全方位擘畫國家科技發展政策,引領各層面進步並創造新價值。 面對超高齡社會、人工智慧快速崛起、全球貿易短鏈化、2050全球淨零、烏俄及中東戰爭下的地緣政治重構等趨勢與挑戰,第十二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(以下簡稱全科會)特別聚焦「智慧科技」、「創新經濟」、「均衡社會」及「淨零永續」四大主軸,匯聚來自產官學研及社會大眾各界共識,並整合各方先進的論述以期作為訂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之參考,全面引領各層面進步並創造新價值。 行政院院長卓榮泰表示,政府將作為科技發展的後盾,不但要維持臺灣在硬體製造的領先還要建構主權AI,並挹注預算至具有臺灣特色元素的科學研發,同時政府也會協助中小微企業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以健全我國的垂直供應鏈;同時,為打造均衡臺灣,政府將結合在地發展特色提出六大區域發展計畫,像是桃竹苗大矽谷、中部精密智慧新核心、大南方新矽谷等。最後卓榮泰強調,前瞻技術就是國家前進的動力,透過跨部會積極推動跨領域研發創新,以及跨世代培育人才,支持政府完成重要施政。

整合半導體優勢與產業領域知識,開發專才型生成式人工智慧 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(TISA)執行長吳志毅也親臨現場,以「創新與永續:智慧科技賦能未來經濟」為題,剖析AI的現在與未來,以及臺灣產業能抓住的機會與挑戰。 他表示,隨著硬體及演算法進步,AI陸續應用在產業中創造經濟發展,目前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名單中,大部分都與高科技、AI有關,預估到2030年,AI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將超過15.7兆美元(約合502.4兆新台幣),超過中國、印度兩國的經濟總量總和。而台灣向來在半導體、IC供應鏈上擁有絕對優勢,不太可能做通用型AI,必須結合產業領域知識(domain knowhow)與產業資料走出自己的路。吳志毅舉例,如製造業、服務業、農業等都能透過生成式AI模型做加值應用,並訓練專才型生成式人工智慧強化市場競爭力。 另一方面,他也提出發展AI的四大關鍵議題,包括繁體中文資料集數量的不足、缺乏具跨域知識與演算法跨域整合的人才,以及中小企業難以負擔高額算力與運算開發成本,須整合國家或雲服務商的資源支持,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要關注資料信任與治理。另一方面,吳志毅指出AI發展會消耗龐大電力,大部分資料中心80%電力是提供AI消耗,建議國內需投入資金在冷卻技術、節能技術的研究,並透過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助攻淨零碳排。 四大主軸凝聚各界共識,以半導體為基礎推動產業在地化助攻轉型 行政院政務委員暨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表示,當科技力就是國力的此刻,台灣相當幸運能擁有成功的半導體設計與製造代工服務產業模式、並手握完整產業供應鏈,但仍然缺乏終端市場創新應用產品的開發,因此在終端應用系統與創新服務仍需努力。對此,政府不只將在晶創臺灣方案中著手規劃「Chips Team Taiwan 晶片臺灣隊」計畫,搭配主權AI與創新系統的內需市場,連結我國自主晶片與半導體產業鏈,推動產業在地化,未來也將協助廠商對接國外市場,鼓勵晶片業者在政府協助下對接系統應用端產業需求,以全方位最有效率與競爭力製程開發晶片,協助優質傳統產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化。

圖/ 國科會 而針對國科會四大主軸:「智慧科技」、「創新經濟」、「均衡社會」及「淨零永續」,各單位也遵照引言人的建議進行探討,以期能完備各項主軸議題之策略及措施。 智慧科技:打造AI智慧島,引領科技韌性與未來產業布局 除培育前瞻、跨領域與應用人才,延攬世界頂尖人才外,更應透過半導體優勢與跨國、跨業、跨域合作,強化數位、經濟與社會韌性,打造AI智慧島,並整合多元與尖端技術,並強化無人機、衛星、機器人等關鍵技術,擴大AI在各行各業的普與應用,建立民主夥伴之間的韌性供應鏈,助益產業未來發展。同時,持續提升半導體、AI、次世代通訊、安控與軍工等五大信賴產業,藉此鞏固台灣既有優勢,並佈局量子電腦、太空、精準醫療等前瞻科技領域增進我國科技戰略地位。 創新經濟:中小企業雙軸轉型,推動智慧創新與產業均衡發展 持續推動AI產業化及產業AI化,促進產業均衡發展,並利用科技與數位創新優化各行業的流程與價值鏈,強化國內產業AI戰力,完備我國AI生態系;也挹注資源至中小企業,提供創新研發、數位工具優化、減碳諮詢診斷及輔導等支持,協助中小型企業雙軸轉型並提升氣候行動能力,同時攜手公私協力為促進農業智慧化、智慧製造及服務數位化而努力,投資未來世代產業人才,包括半導體、AI、次世代通訊等重點領域,厚植產業實力。 均衡社會:以科技創造幸福,建構多元文化與智慧社會的融合願景 科技發展的目的是要能讓人民能感受到幸福的社會,因此需透過與多元文化的結合創造。首先,公私協力推動智慧醫療發展長照3.0與在宅醫療,建立高韌性的科技防疫系統,並支持弱勢與多元族群的數位公共服務;此外,推動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再生,以促進多元族群文化產業發展,建立多元平權友善環境。最後,需均衡城鄉發展及帶動地方創生,縮短成差距建構智慧安全的交通系統,實現智慧安居家園遠景。 淨零永續:淨零轉型加速,科技驅動永續未來藍圖 淨零目標與再生能源是全球趨勢,唯有結合政策、法規、財務與社會共識,才能加速實現淨零轉型。眼前除了要善用淨零科技發揮氣候治理的跨域整合能力,加速修訂與氣候變遷調適相關的法規,以提升應對氣候變遷與環境變遷的能力外,亦需同步發展綠色科技與推動永續生產跟消費者的循環經濟,培植在地綠色供應鏈,並發展智慧電網、電力去碳化、儲能/節能科技,建構低碳且穩定的電力供給體系。後續也仰賴跨部會共同合作落實計畫推動,引科技之力帶動國家社會的全面進步。 為期三天的第十二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,在結合線上直播的活動中擴散議題影響力,其中有37%來自產業界,31%來自學研界的參與,凸顯出產官學各界對於科技脈動的未來趨勢依舊保持高度關注,也期待在彙整各界的聲音後,能助力臺灣邁向科技、經濟、社會及環境永續的嶄新未來,全面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。

媒體來源:https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81842/nstc202412